您的位置:首页 > 东莞特色 > 历史

抚宗族之今昔 展东莞之史貌

发布时间:2018-10-31 来源:东莞新闻网

  源志

  封姓起源于今河南封丘

  封姓源头有两种说法。一是出自姜姓,是炎帝的后裔。炎帝裔孙名钜,曾为黄帝之师。夏朝时,封钜的后代被封于封父(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封父亭),为诸侯国,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,以地名为人名。封父之国灭亡后,分为两姓,一为封父姓,一为封姓,称为封氏,世代相传;二是自复姓改姓而来。根据《魏书·官氏志》的记载,北魏时,有鲜卑族代北复姓是贲氏改姓封,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。在北宋政和年间,封氏后人封朝奉之父兄弟三人南迁,一居新会,一居广州,一居东莞。在东莞居住者就是封朝奉之父,即是封朝奉之父从南雄保昌封坑迁居东莞,后封朝奉迁居寮步石埗。

  今志

  石埗封姓人口仅有百余人

  唐末五代十国时,封姓南迁的脚步加快,今四川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均有了封姓人家。宋元以后,封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,渐有进入今广东、广西、福建之地者。如今,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位的姓氏,其中山西、四川两省之封姓约占全国汉族封姓人口的50%以上。自宋朝时期封朝奉迁居东莞后,目前寮步石埗、石碣鹤田厦、虎门太平、黄江与大岭山均有封氏族人,但比较分散,没地不超过200人。作为东莞封氏发源地寮步石埗,如今也只有100多人。

 

 

这里是当年封家庄的门口,解放后被拆了牌坊。

  姓氏之旅

  封氏祖先择渤海发展势力

  获知东莞封氏的起源在寮步石埗村纯粹意外。这个意外来自于一位封氏后人提供的线索。早在一个月前,就得知寮步有个地方是封氏后人的聚居地。几经周折后,终于找到了这个地方———石埗村。但当我来到该村后,便惶恐不已:石埗封氏的族谱一本都没有存下来,拿到手的《石步村志》(在石埗村,此“步”同彼“埗”)对封氏的记载也只是片言只语。因为当年“陈敬亭事件”村庄被毁,一切消失于战火中,如今村中的大姓又都是从厚街桥头村搬来的陈姓后人,人数稀少的封氏后人自然难以热心追寻祖先的来龙去脉了。

  幸好封姓是中华姓氏中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,没有其他姓氏动辄五六种来源的复杂。据《封丘县志》记载,封姓源出于如今河南封丘,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。另外还有一个来源是鲜卑族代北复姓贲氏改姓封。无论哪个源头,包括石埗在内的大多数封氏后人都公认出自渤海郡。其实,东汉时封氏祖先封岌选择河北景县、献县一带扎根(汉时此地分属渤海郡与河间国)是有原因的。

  东汉政权的建立,是以士族为社会基础的。作为朝内侍中的封岌对当时的形势是非常清楚的。他虽然能够触及朝廷权柄,但还算不上高级士族,只能属于中下士族。以这样的身份地位,若想在当时的齐国,谋得一席之地是相当困难的。但渤海郡地理环境非常优越,它紧靠海河,土地肥沃,更重要的是,这里不但没有强宗大姓称雄乡里,社会环境也相对安定,而且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毗邻,可以借此脚踏两船,与朝廷讨价还价,谋取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  朝奉之父从南雄迁居东莞

  从东汉时期的封岌到北宋政和年间的封朝奉,封氏传了多少代,我无从得知。我只知道北宋年间封朝奉之父兄弟三人南迁,从南雄再往南,一个去了新会,一个去了广州番禺,最后来东莞居住的就是封朝奉的父亲,叫什么名字也无从查寻。从陈琏《琴轩集·宋朝奉封公墓碣铭》获知,封朝奉是葬于白泥坑的,也即是在如今的篁村元岭村。跟东莞其他姓氏祖先来莞的理由一样,说不定他当年就是被美丽的篁村吸引了才迁居东莞的。加上他官居朝奉大夫的身份,完整的表述可以这样:封朝奉任职期间路过东莞,被东莞风景吸引,干脆搬来这里住了。可惜历史不能假设,没有史料的证明,一切只是空想。

  封朝奉搬来寮步石埗村的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。在《石步村志》的记载中,只有一个北宋政和年间的大概时间。我在石埗的封屋逛了几圈下来,并没有发现这位封氏一世祖留下任何痕迹。在封家庄里面的封氏宗祠,据说长达到40多米,宽达到20多米,但如今只能面对着民居的四壁。

  东莞封氏发源地只剩百余后人

  继续在石埗村的封屋闲逛。奇怪地发现村名有“石步”和“石埗”两种写法。后来才知道“石埗”是古称,“石步”是现称。至于后来才建的牌楼和村小学还是保留着“石埗”,是村民的要求。“埗”即是“埗头”,为码头的意思,东莞的寒溪河就经过村子,古时这里有一个码头。当年封氏祖先迁居此地时,不知道是不是看上了这个码头出入的方便。

  站在封家庄牌楼的废墙旁,历史的变迁如画一幅幅在眼前闪过。这个曾经出过被称为明代“四大银王”之一封肖瑜的宗族,这个在封建朝代只有100万以上的银元才可以称为“庄”的庄园,可以想象当年这个宗族的繁荣与富贵,但短短的几百年时间,一切都变了。这个最早来此地立村的家族,到了2000年的时候,封氏后人竟然只剩下了30人。这难以想象,却是活生生的事实。

  封氏衰败的转折点已无从寻觅———它随着“陈敬亭事件”那一把火烧毁得踪迹无存。我们所能获悉的原因是封建宗族矛盾。但为什么不是封氏族人欺侮陈氏族人,而是陈氏族人欺侮封氏族人呢?那是因为当时封氏族人已经势单力薄了。所以封氏总有一个衰败的转折点。但由于没有记载,村中再老的老人也老不过历史,这就成了一个谜。石埗封氏人口的稀少,除了改姓外,外迁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,这也就难怪目前封氏在东莞石碣、虎门、黄江、大岭山等镇都有,分布广且不集中,最多聚居地也不过100多人。

 

 

老人在墙壁上刻下痕迹,犹如时光在雕刻历史。

  后世忆访

  石埗村封氏明代势大财雄

  ●陈巨轩,《石埗村志》编写者之一,65岁

  ●封秋培,石埗村封氏后人,82岁

  记者:你们村口牌楼和村小学名字都写成“石埗”?这跟我手上的《石步村志》写成“石步”不一样,这是怎么回事?

  陈巨轩:用“埗”或“步”都没有错。“石埗”是古称,“石步”是现称。至于后来才建的牌楼和村小学还是保留着“石埗”,是村民的要求。石埗村早在宋代就立村了,“埗”即是“埗头”,为码头的意思,东莞的寒溪河就经过我们村子,古时这里有一个码头。立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,这个名称没有改变过。改革开放后为了方便,开始使用“步”代替“埗”,但涉及到重要建筑时,包括村委大楼上面写的,村民都要求用“石埗”。我记得建于2004年的石埗牌楼,刚开始就用“石步”,后来在村民一致要求下只能拆下了重写成“石埗”。如今,年轻一代人已经习惯用“石步”,但中老年人还是对“石埗”这个名称有感情。

  记者:封姓是最早来这里居住的吗?目前村中还有其他哪些姓氏?

  陈巨轩: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,早在北宋宋徽宗时代,也就是政和年间,封氏祖先就从南雄保昌封坑迁居石埗了。其次来这里的就是我们陈姓的祖先陈昂,从厚街桥头村搬来这里居住。目前全村有4000多人,人数最多的就是陈姓,大约有2000多人,其他的姓氏还有温、王等。封氏如今在这里只有100多人。

  记者:为什么最早在这里居住的封氏现在只剩下这么少人?

  陈巨轩:原因有很多,但最重要的是由于旧社会封建宗族矛盾,姓氏间互相欺侮,封氏被迫或改姓或迁走,这种情况在解放前尤其严重,那时候陈姓人口众多,封姓人单势薄,自然难立足。有人曾经戏言说:“如果解放晚几年,石埗的封氏都有消失的可能。”解放后,人民当家作主,才改变了这种现状。不过封氏族人因此迁走了不少。在2000年人口调查时,封氏总共才30人。

  记者:此地封氏在历史上最鼎盛的是什么时候?

  封秋培:据说是在明代时,我们封姓的人比陈姓还多,现在陈姓居住的水围一带,都住着封姓的人,并且很富有,富商封肖瑜就是明代万历年人,他常到北京为皇宫采办珍珠宝物,与茶山刘孔武同时被称为“四大银王”之一。当时我们封氏居住的这里称为封家庄,以前没有100万银元是不能称“庄”的,正所谓能称“庄”的肯定是员外,是员外不一定能称“庄”。我还记得这个庄门的牌坊,到了1972年的时候,由于地分给了别人,“封家庄”的门牌才被拆掉的,还被村民埋在了地下。

  记者:你们封氏还存有族谱证明明代的鼎盛吗?

  陈巨轩:没有了。不要说封氏的族谱,其他姓氏的族谱都难找到了。石埗立村800多年,由于历经兵燹动乱,文献散失殆尽,尤其是在清朝光绪二十九年,因陈敬亭(即是马王海)事件,被清军烧毁民房百分之九十,书籍、族谱等文物全部无存。目前编写的村志等,包括人物篇在内,清朝以前者,已无文献可证,仅从《民国·东莞县志》中可以得到零星的史料,再有的就是以村中老人家记忆中的传闻补充一下。

  钩沉

  封钜封氏得姓始祖

  据《封丘县志》记载,封姓源出于姜姓,是以地名为姓的姓氏,“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,胙土命氏。”由此可知,炎帝的后裔钜是黄帝的老师。到夏朝时,钜的裔孙封父,跟随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为诸侯,建立了“封父国”,封地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封父亭。西周初年,“封父国”灭亡,封父的后代就用国名“封”作为姓,形成了封氏。故封氏后人尊钜为封姓的得姓始祖。

  地理志

  寮步石埗村

  自从封朝奉于北宋年间搬到寮步石埗村居住以来,如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。最早来该地居住的封姓人口目前主要居住在石埗封屋,仅有100多人。据介绍,该村在2000年底人口调查时,陈姓人口有2292人,封姓人口只有30人。但在明代时,该村封姓比陈姓人还多,并且还富有。

  石碣鹤田厦村

  鹤田厦村位于石碣镇的西部,全村面积约2.4平方公里,相传明弘治年间立村,初建于江边,取名“浪伞涡”,由于该地地处江边,地势较低,常受洪水侵袭,后来村民全部迁入堤内,由于迁居的堤内居住地长有大片竹林,河涌成网,加上田地低洼,鱼虾较多,有很多的白鹤在此栖息和觅食,故取名“鹤田厦”。至2008年该村有人口1862人,其中封姓人口有100多人,为石埗封氏后人。

  虎门太平与黄江、大岭山等地

  800多年来,石埗封氏后人还遍布东莞虎门太平,以及黄江、大岭山等镇。每年上述地方都有封氏后人来石埗寻根。但据了解,封氏后人在东莞居住非常分散,像石埗村、田厦村等,有100多人已经算是比较集中的地方了,上述三处封姓人口更少,只有几十人不等。

 

 

石埗村牌坊。

  名人志

  封朝奉东莞封氏一世祖

  在陈琏《琴轩集·宋朝奉封公墓碣铭》中虽然记载封朝奉之父是最早来东莞的,但由于其生卒不详,没有史料记载其生平,所以现在东莞封氏后人都以封朝奉为可查一世祖。封朝奉即是封德清,有关他的生平,史志并无记载,惟东莞旧志有关封氏族谱的记载:“先祖是南雄保昌人,宋初始迁居东莞。”封朝奉于宋政和年间(1111-1117)与妻子罗氏同葬白泥坑,该墓于1972年在篁村元岭村被发现。墓室前有咸丰十年(1860年)七月其后代所立的重修青石碑,碑中间较大的刻字为:“宋大夫二世祖考德清封公、姚恭人罗氏墓”,右边上款记载了封德清生于宋,官至朝奉大夫。

  封肖瑜明代“四大银王”之一

  据《民国·东莞县志》记载,封肖瑜,石埗村封家庄人,是明代万历年间人,以商起家,与茶山刘孔武同时被称为“四大银王”之一。他常到北京为皇宫采办珍珠宝物,获利无数。办了数年之久,皇宫累计欠他十万两之多,讨了多次,太监就是不给。太监说:“主上没有给钱,我怎么给你?”肖瑜笑着说:“哪有天子欠债不还的道理,是你们吞没了罢?”隔了一日,那太监拿着一幅黄绫给封肖瑜,上面写着:当今皇帝欠东莞封肖瑜银十万两。并盖有皇帝的玉玺。他遂不敢再问。那幅黄绫,到清朝乾隆时,他的后人还保存着,后因雨水所积而霉烂了。

  封彰祖乱世保卫乡里者

  据《民国·东莞县志》记载,封彰祖,字微之,石埗封家庄人,生于元末。当时天下大乱,群盗并起,大府选材而武者以平乱,彰祖应募被录用,尝带兵众打败南海龙潭卢迁善和三山赵仁可的盗匪,那时适东莞也不平静,他于是还家保卫乡里。

  封溉山东即墨知县

  封溉,生卒年月不详,封家庄人,清康熙年代人。年幼丧父,服侍母亲非常孝顺。康熙五十年(1711年)中乡试。后曾八次赴京应试均未中。后被授为山东即墨知县,做了不少善事。封溉八十一岁卒于家。

  封浩林原7020部队连指导员

  封浩林(1930-2000),封屋人,出生于没落的书香世家。少时家贫,念过几年私塾便辍学,随后跟堂叔在广州以补鞋为生。因环境不佳参加国民党军队,1949年解放,改编为人民解放军,参加解放海南岛,在海南岛崖县7020部队,历任班长、排长,1960年任连指导员。1975年转入地方工作。2000年病逝。

  封森荣两广纵队第一司令部司号长

  封森荣,又名劳力,生于1928年,原籍顺德,日寇侵华,广东沦陷期间,逃来封屋封家避难。家贫,1945年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抗日救亡工作。同年八月参加中国共产党。1946年6月30日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战士、司号、司号长等职,并先后参加豫东战役、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,1949年6月随解放军两广纵队南下广东,在两广纵队第一司令部任司号长。1950年5月转业到佛山市公安局任干部、科长,1979年12月至1986年任佛山市民政局副局长、科长。1986年12月离休。

 

当年封家庄里的老房子。

  轶闻志

  石埗村“陈敬亭事件”

  “陈敬亭事件”影响了石埗村,也影响了居住于此的封氏家族,因此有必要在此说说此事。

  清末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陈敬亭,曾在粤东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,给世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。陈敬亭出身贫寒,因牧马得花名“马王海”。据说,马王海在广州白云山为清兵马坊牧马时,结识白云寺曾为“巨盗”的高僧。因不满朝政腐败,社会不公,洋人横行,加之名僧指点,马王海便回乡结党聚众,揭竿起义。马王海也曾两次被捉入狱,两次皆脱险而逃。有一次,马王海入会城巨富陈伯陶之家行窃时,震怒了两广总督。总督立即下令虎门提督何长清,偕惠洲总兵吴祥达亲自率部进行围剿。马王海事先有知,边疏散村人,边设哨站打探,以防不测。谁知哨站之人,梦醉青楼,醒来时分,已大军压境。马王海即觉情况不妙,立刻带领身边十余人突围,左拼右杀,清军死伤无数。马王海杀出一条血路,逃至寒溪河岸边的甘蔗地。喘息末定,见有一拨农民打扮的武装分子朝他走来。随从劝他刀枪应对,马王海却镇定自若,认为自己行侠仗义,从不骚扰乡邻,与乡邻并无仇怨。当那拨人走近时,他将随身带的银元全部撒去。谁料那拨人不理会,虎狼般向他扑来。马王海后悔晚矣,终因大意轻敌措手不及而被擒。马王海被押解到省城不久,便上演了笑傲法场、人头落地的一幕。

东莞新闻网,最为专业的本地门户平台!
东莞多飞网
东莞多飞新闻提供东莞新闻_今日东莞新闻联播_东莞新闻网_东莞贴吧,每天东莞新闻,汇集最权威的新闻网的东莞新闻,东莞网